盈港资本新基金设立,加码新兴科技领域投资
此外,盈港资本于2025年6月,参与智能驾驶企业「天瞳威视」D轮融资,联合国资产业基金与头部芯片企业,助推其软硬一体化智驾系统加速落地;与此同时,领投低空经济企业富林岚, 助力企业持续投入研发,提升技术以承接更大吨位机型的旋翼系统需求,建立飞行实验室等, 加速我国高端航空装备自主可控进程。
盈港资本成立以来,人民币及美元累计(含已退出)管理规模超80亿元。投资领域覆盖机器人、AI、智能驾驶、低空经济、半导体、互联网及医疗科技。 被投企业包括普渡机器人、加速进化、柏惠维康、 天瞳威视、曹操出行、富林岚、加特兰、格兰菲、安德医智、Qboid、博辉瑞进、贝迪新材等硬科技领军企业,以及早期包括药明康德、贝壳、腾讯音娱、蚂蚁金服在内的知名互联网及医疗科技公司。
在盈港覆盖的赛道中,人形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即将推出商用产品,迈出产业化关键一步;神经影像AI企业「安德医智」的核心产品 BioMind,则已先后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等多地临床系统,服务全球神经科医疗场景。无论是自动驾驶、医疗AI,还是3D视觉物流、国产GPU与毫米波雷达芯片,盈港资本在AI+医疗、AI+工业、AI+出海等多条产业链上密集落子,正加速释放结构势能。
落子精准,踩中时代转折点 。盈港资本正以极具结构性的路径,构建“技术赋能民生”的投资图谱。
故事的起点可追溯至2016年。当年盈港资本独家投资链家B+轮,成为其ToC互联网平台模型切换的早期支持者——当多数投资人尚未看清“贝壳模式”时,盈港资本已通过逻辑拆解和商业分析判断其未来爆发路径。那一年,也是盈港资本创始人刘子迪从合伙创业走向独立掌舵的起点。
透过链家的投资逻辑,外界得以一窥盈港资本的底层方法论:从方式上看,盈港资本强调逻辑驱动与多层验证,擅长自下而上建立认知模型,在技术、商业和制度三重维度中判断路径确定性;从方向上看,主张“底层技术+实际场景”的双向耦合,优先支持落地能力强、变现路径清晰、具有出海潜力的项目;从路径选择上,灵活运用控股与非控股策略,在并购与中早期投资之间游刃有余。
而在这一条冷静克制、结构极强的投资路径背后,是一位风格鲜明的女性投资人。
图为盈港资本创始人 刘子迪
盈港资本创始人刘子迪,毕业于杜克大学经济学专业,曾任职德意志银行投资银行并购部门及云锋基金。2015年,她创立盈港资本,主导投资了盈港资本所有的项目。在穿梭于技术、产业、资本与全球市场的过程中,她兼具战略纵深与风格辨识度,连续多年入选投中网、投资界、投资家网、财富杂志等平台“最佳女性投资人”榜单。
近日,刘子迪与母基金研究中心展开深度对话,系统分享了她如何以AI为技术底盘下注民生场景、如何以结构化思维应对不确定性周期,也讲述了她作为女性投资人,在一条技术与审美并存的路径上,如何坚持走出自己的节奏与风格。
民生科技的现实落点
“如果技术不能让民生活得更好,它存在的意义就值得重新思考。”刘子迪这句话,映射了盈港资本“技术赋能民生”的投资价值观。不同于单纯押注尖端技术,盈港更在意技术是否有落地的场景、可感的价值和可持续的变现路径。
盈港的投资覆盖AI+医疗、AI+物流、AI+影视等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垂类,也布局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面向未来的中长期赛道。其核心思路是:To B产业赋能要有深度,To C体验革新要有体感,最终都指向对“效率、成本、便捷”的系统性改善。
例如盈港支持的智能驾驶企业天瞳威视,近期完成5亿元D轮融资,引入国资产业基金和头部大模型生态资本,并携手中车电动推出6.5米自动驾驶中巴3.0,在“库位到库位”的L4级场景中实现量产落地。不同于市场上“高举高打”的算法派公司,天瞳威视始终聚焦场景复杂度与产品商业化闭环,以软硬件一体化优势,构建起智驾技术与生态协同的产业壁垒。“谁能先赚到钱、再迭代产品,我们就支持谁。”刘子迪直言。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盈港重点关注的是底层平台能力的建设——包括视觉系统、力控电机、灵巧执行器等通用型技术组件,而非单一终端产品。这种策略不仅提高了抗周期性,也更有利于构建产业级的能力复用机制,为企业建立中长期的护城河。
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投资判断上,也体现于投后资源的整合与协同。盈港通过产业链资源对接、政策疏导、跨区域协作,持续陪伴企业成长。例如在医疗AI企业安德医智的投后中,盈港协助其进入海外市场;在机器人视觉系统方向,盈港则引入硅谷的AI算法团队与被投企业产品整合,提升核心感知能力,并搭建与国内与海外硬件生态之间的合作通道。
区域基金的设立,则是盈港“技术服务民生”理念的空间延展。这些基金以“政府导向+市场效率”的双轮结构推进——地方国资出资占比约七成,市场化资金占比三成,兼顾产业导入与资本回报,在机制上赋予基金更强的稳健性和协同性。
盈港在推动项目落地时,不是将企业“迁入”了事,而是基于企业真实需求反向设计产业支持路径。正如刘子迪所言,“产业链配套”和“政府诉求”并不冲突,只要节奏与位置选得对,民生与技术就能形成共振。
对盈港而言,民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其产业选择、资源协同、基金结构与投后体系的核心方法论。它关乎一个机构如何真正把技术带回现实世界,让创新深度嵌入产业,让生活因技术而变得更加高效、可负担与温和。
深思熟虑的转型
有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真正的能量不在于状态好,而在于日复一日地自我更新、自我稳定、自我燃烧。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 搭建起结构性基础。
刘子迪的职业起点始于德意志银行投行部,彼时她参与多个跨境并购项目,在协助客户完成收购、出售等复杂交易中积累了对企业基本面、全球资本市场与交易结构的系统认知。随后担任PPStream的执行CFO,她首次站在企业内部视角,深度参与管理、运营和合规细节,补上了投行人常常缺乏的一环:真实的经营认知。在加入云锋基金期间,正值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年代,她与一线创业者密切接触,不断打磨投资方法论,也提升了对技术趋势和组织成长路径的敏锐洞察力。
2015年,刘子迪创立盈港资本,开启了从“金融视角”向“产业理解”的角色转型。她强调,盈港的投资不是“财务投资+简单陪跑”,而是覆盖投前、投中、投后全过程的深度参与型投资逻辑。从估值判断到退出设计,从团队协同到产业赋能,每一环节都要“实”。盈港尤其注重对项目退出节奏的把控与风险暴露的管理,甚至在基金机制中引入对DPI(分配回报率)的动态评估机制,旨在兼顾LP回报与项目成长周期的最佳匹配。
与此同时,她将“文化认同”与“因材施教”理念引入团队管理体系。在盈港,团队成员的培养不止于任务执行,更强调能力边界的拓展和成长的成就感。而这些理念并非停留在价值观层面,而是落到了具体激励制度中——盈港长期坚持阶梯性分成机制,根据项目退出倍数动态调整团队收益;同时,每一笔项目投资都向核心成员开放自愿跟投权利,不设强制绑定,让责任与信任同步落地。团队的价值分配机制鼓励每个人从投资中“拥有感”“参与感”“完成感”三重维度建立自我认同,而非仅仅成为执行工具。
九年来,盈港从“投项目”走向“建体系”,策略不断微调,结构持续优化,每一轮调整都体现出对宏观周期、LP诉求与产业演进的通盘考量。这不是简单的适应变化,而是对自身定位和行业逻辑的持续重构。
尤其是在2023年,盈港曾经历一次深刻的组织性危机,公司运营一度中断十个月,团队需要重建,路径亟待厘清。正是在这样的低谷期,刘子迪带领团队重新凝聚信念,确立“探求真知、享受过程、分享成果”三条核心文化纲领,重建组织、重启战略,走出舒适区、直面不确定。这场涅槃式的再出发,不仅重塑了盈港的内在肌理,也打下了其后在前沿科技、区域基金与多币种协同上的一系列重要布局。
在领导风格上,刘子迪的身份标签——“女性投资人”并未成为限制,反而赋予她不同于传统决策者的温度与张力。她擅长以深度理解、共情力与耐心理解创业者的压力,尤其在企业面对转型、融资瓶颈或技术挫折时,提供的不只是策略判断,更是情绪支持。她相信,真正长期陪伴企业的投资人,不只要看懂模型和估值,还要能看懂创始人的情绪、节奏与心理临界点。 她常与创始人们探讨及共勉:“一个人能承受多少撕裂,而不掉头逃跑?一次升级期到来,敢不敢不回头,不哄自己?人不是情绪不来,是能不能炼住它;焦虑来了,能“坐住火”吗?愤怒来了,不发作不摊牌,能 “沉下来”吗?创业者在不被支持时,能否还在前行;在不被认同时,还在判断;在不被照亮时,还能自己发光。” 成功的创业者靠的往往不是“一腔热血”,而是随时精神冷启动的意志电网。
“很多时候,创始人不是不知道问题,而是不知道从哪里重启对话。”刘子迪提到,女性在沟通与文化连接方面的天然敏感度,有时能成为打破僵局的催化剂。盈港愿意花更多时间建立信任,不是为了换取更多控制权,而是为了在关键阶段能真正提供方向、资源与信心。
正如她所说:“从思维到执行,我们始终在重构自我,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对盈港而言,这不仅是一段投资机构的成长史,更是一场关于意志、机制与重建的深度转型。而刘子迪,则以兼具韧性与温度的方式,为这场转型注入了格外稀缺的人格底色。
从复杂周期中寻找真实价值
从复杂周期中寻找真实价值在市场高波动性与资本理性回归的背景下,“长期主义”成为越来越多机构口中的共识。但盈港资本对长期主义的理解,更为务实——不是静态地“长期持有”,而是动态地“跨周期识别价值”。
“我们始终以基本面能否穿越周期为核心标准。”刘子迪强调。盈港在策略层主动进行结构微调:一方面向更早期延伸,在A轮、Pre-A轮阶段提前布局技术潜力型企业;另一方面在中后期和二级市场也保持弹性配置,以应对退出时机和资本结构的多元变化。
这种跨周期的能力背后,也离不开盈港对基金结构的精细设计与策略协同。目前,盈港人民币基金中超过五成资金来自地方产业引导基金,形成与区域产业政策深度联动的布局优势;而美元基金早期则多来自海外家族办公室,长期资本属性更强,为盈港在创新技术上的耐心投资提供了稳定支持。在退出路径上,盈港通过港股与A股的协同机制,结合并购、基石轮、二级市场多通道退出策略,实现人民币与美元基金的动态联动;其投委会则保持完全独立,规避内部利益冲突,确保每一类资金在战略配置中的一致性与审慎性。
这套体系的核心,是对退出节奏和资产组合的高度敏感。刘子迪表示:“基金管理人不只要看项目本身能不能成功,还要看它在整体组合中处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退出最合适。” 盈港在人民币基金中不再单一依赖IPO,而是结合多路径灵活设计退出机制,致力于实现更稳健的DPI表现。
与此同时,盈港对估值也极为审慎。在一级市场“FA推动估值上扬”的普遍环境下,她坚持“估值与价值匹配”原则,强调避免“为风口买单”。尤其在AI投资热潮之下,盈港展现出冷静判断:刘子迪指出,当前大量AI类项目仍处于早期验证期,大多处于“免费使用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变现路径。在盈港看来,医疗、影视、物流等垂直场景由于拥有真实需求与产业接口,更可能优先跑通商业模式,而那些尚停留在叙事层面的项目则需要更谨慎对待。“我们非常清楚,资本热度不等于技术成长,真正的机会藏在泡沫之外。”她说。
在国际化维度,盈港也正重新定义“全球化能力”的底层指标。面对中美科技脱钩、出口管制与关税壁垒等系统性不确定,盈港将产业出海能力作为投资评估的重要一环,不仅看企业是否有海外营收,还看其是否具备供应链迁移能力、产地重构能力与本地化运营能力。这要求投资机构具备更强的风控意识与产业压测能力,以帮助企业在全球化路径中动态调整策略,不断避险与应变。
“在一些国家,出于对美国科技产品的审慎,反而对中国科技公司更加欢迎。”刘子迪分析道。盈港也因此在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开辟出新的窗口,通过帮助被投企业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产品本地化适配与团队拓展,打通出海路径,增强企业在地缘风险中的韧性。
从技术垄断性到全球扩张能力,从创始团队执行力到本地化适应性,盈港搭建了一整套识别“可持续优势”的方法框架。相比短期涨幅或风口变现,它更关注那些“真正能穿越泡沫、活过周期”的公司。
刘子迪总结道:“我们更愿意成为那些终将拥有议价权和定价权企业的长期陪伴者。”在她看来,投资的核心不是简单押注趋势,而是识别出那些“可以活下去,并最终活得很好”的企业——这是盈港资本面对不确定时代的稳健之道,也是一家机构最稀缺的能力。
结语
回望盈港资本九年来的实践路径,刘子迪总结了未来五年她所坚持的三大关键词:全球化、关注未来世界、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词,不是抽象的战略口号,而是盈港在不同周期、不同环境下不断反复验证的路径选择。“全球化”代表盈港坚定支持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去,在复杂国际局势中寻找结构性机会与资源重组的空间;“关注未来世界”则意味着盈港将持续布局AI、机器人、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尚处早期但可能决定下一代技术格局的核心方向;而“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命力,也体现了盈港作为长期资本所肩负的生态构建责任。
“我们看重的,不只是一个项目当前的表现,更是它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刘子迪这样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变革时代,这样的判断框架与行动力,正是盈港资本持续走在时代前沿的底层支撑。